
营员日记 | 孙布尔:游学如一座无形的桥 连接过去与未来
飞机降落在伦敦盖特维克机场时,窗外仍是朦胧的晨光。六点半的英国,空气里带着清冷的草木香,与北京盛夏的燥热截然不同。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眼前的一切都像被覆上了一层古典的滤镜——红砖建筑、窄小的街道、彬彬有礼的英音问候,还有那永远不急不缓的雨。于是,一场奇妙的英伦游学正式开始。
首日的行程从巴斯开始。这座被罗马人钟爱的小城,用蜂蜜色的石头堆砌出乔治亚时代的优雅。徒步两小时中,我触摸着古罗马浴场千年前的温泉水,仰望巴斯修道院高耸的哥特尖顶,突然理解了简·奥斯汀笔下“流动的盛宴”是何等模样。
而午后驱车返回伦敦时,车窗外的风景从田园牧歌骤变为都市丛林,伦敦塔桥的钢铁轮廓在夕阳中剪出一道锐利的弧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了我对英国的第一重印象。
真正的冲击来自文化细节。在盖特维克机场的咖啡店,店员笑着纠正我“To go”该说“Take away”;地铁站里没有安检闸机,却无人逃票;就连街头艺人的小提琴声里,也藏着《哈利·波特》的旋律。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矛盾又和谐的英国:它恪守规则,却为自由留足缝隙;它骄傲于历史,却从未停止。
微留学的生活从斯坦斯特德机场附近的一所语言学校开始。开学典礼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学生用磕绊的英语自我介绍,当我说出“Beijing”时,竟有斯洛伐克女孩惊呼:“你们真的有功夫熊猫吗?”——原来彼此眼中的异域,都是对方日常的镜像。
分班测试将我划入中高级班,第一堂课的主题是“辩论”。老师抛出一个犀利命题:“博物馆是否该归还殖民文物?”我们组支持归还,却在大英博物馆实地参观时陷入沉默。站在帕特农神庙浮雕前,希腊导游的讲解充满隐痛,而英国讲解员则强调“文物得到了更好保护”。这种撕裂感在科学博物馆再次升级:工业革命展区里,蒸汽机与殖民贸易的史料并列陈列,辉煌与伤痕从不分家。
课堂外的探索更如一场时空穿越。在剑桥撑篙时,康河的柔波里倒映着牛顿数学桥的几何之美;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之下,我曾与300年前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隔空对话;而哈利波特影城的黄油啤酒,竟比想象中多了一丝咸味。最难忘的是牛津的午后,跟随当地学子穿行在叹息桥下,他指着图书馆窗台上的石雕说:“看,那只中世纪猴子在偷学者的墨水——英国人连严肃都要用幽默解构。”
舒适圈的崩塌始于语言。在这里我意识到,跨文化沟通从来不需要完美语法,而是放下面具的勇气。
更大的挑战来自“隐形规则”。白金汉宫卫兵换岗时,我因站错观礼区域被工作人员请离;泰晤士游艇派对上,误将“How do you do?”当作真实问句回答,引来善意的哄笑。这些尴尬逐渐化作经验。
离开前的最后一站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哈利波特工厂。蓝鲸骨架大厅里,我们仰望巨兽化石的眼神,与我初见大本钟时如出一辙。导游说:“这些骨头曾让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怀疑《圣经》,但现在,它们只让人惊叹生命的力量。”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此行——所有旅途的意义,不正是将冲击转化为理解,让陌生成为拓展世界的支点吗?
回望这半个月:在爱丁堡城堡听风笛手吹响《勇敢的心》,在圣詹姆斯公园喂过偷薯片的天鹅,在迪斯科舞会被韩国同学教会跳K-pop……这些片段最终沉淀为一种“柔软的韧性”。就像伦敦地铁里那幅标语:“Mind the gap”(注意缝隙)——人生总有沟壑,但跨过去的方式可以优雅从容。
舷窗外,泰晤士河的银带渐渐模糊。但我知道,那些教堂钟声、课堂争论、康河晚风,早已在心底种下一座无形的桥——连接东方与西方,也连接过去的我与未来的路。
-
2023-09-21
托克托县第一届少年儿童科普大赛校队晋级名单公示
9月20日,托克托县青少年宫主办的由300余名学员参加的第一届少年儿童科普大赛圆满落幕!青少年宫主办此类科普大赛,旨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普人才队伍,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
2022-01-30
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教育部最新通知来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提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其中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等。
-
2023-08-07
贾孟蕊:一趟英伦之旅 改变了我的理想
一趟英伦之旅,让我大开眼界,也改变了我原有的理想。原来,我打算在国内上完大学,找个工作就算万事大吉。现在,我决心好好学英语,将来就考闻名世界的牛津大学,去英国留学,学习这个国家的优秀文化。
关于我们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