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大家谈 | 专家解读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二)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理解、把握和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历史学科为例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单爱民
关于新时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材建设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6年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的学校教材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决定对意识形态较强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语文、历史三门教科书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2019年9月,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开始在部分省区市使用,2022年秋季,我区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全面使用。下面,就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体系内容、学习重点和教学建议谈一些看法。
一、了解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共七册,分成三大类,即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设《中外历史纲要》模块,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内容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
选择性必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三册分编,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适应学生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
选修课程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两个模块,两册分编,是在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类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史学理论,通过实际探究活动,增强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可作为校本课程参考。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学科体系。
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学术体系的核心。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图使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内容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理解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突出的四个重点
1.突出国家主权、海洋权益教育。教材对中国古代史历代的疆域变迁均有阐述,对中国近代史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国家主权损失的部分作了总结,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作了阐述,引导学生认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教材以史实为依据,讲述了新疆、西藏、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近代史时期国家领土损失的史事。使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突出民族团结意识。教材注重从加强中华民族团结的角度讲述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强调了古代中国从秦统一就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格局,这种格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古代史上出现了两次民族大交融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两次民族大交融为其后的隋唐、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长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为此后形成中华民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设专章叙述辽、夏、金、元、清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突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特殊贡献,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树立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突出法治历史演变的表述。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共涉及中外法律、条约30余部(种),介绍古今中外法制的起源、法制建设、法治与德治,以及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对国际法完善作出的突出贡献,从而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4.突出生态文明发展的表述。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讲述了人类文明发展和周边环境变迁的关系,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惜生命的优良品质。
三、用好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建议
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将历史学科作为首选科目,这样的设计是由历史学科在人文社科类学科群的基础性、综合性作用所决定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着眼育人,践行立德树人。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转变观念,规划教学策略。转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思考如何“用教材教”、 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建议以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并关注过程性学习和即时评价,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3.把握课标、学情,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基于真实问题,结合历史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
如何落实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赵斌
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我区作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份之一,从2022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这次改革是以高考改革为牵引,同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改革。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自治区各地普通高中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对高中课程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是否真正理解到位、认识到位,直接关系着这场高中课程改革的成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明确。
一、为什么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开始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之后,国家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4年先行出台了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17、2020先后颁布和修订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19年高中新教材开始使用。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专门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作出部署,再次突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这一关键任务,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知识的传播方式、改变着知识获取和利用方式、改变着人的认知和知识构建方式,这场变革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人力资源版图,世界各国都在为人才培养提前谋划部署,抢占未来的国家竞争制高点。创新、责任、合作、终身学习等品格和能力正成为信息时代人才的基本标准,而原有工业时代形成的注重规模、标准,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我国也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寻求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之路,也正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关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未来。
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今天,有不少人在怀念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那时的学校没有补课、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仍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的用人评价导向并不是以学历为标准,教育还没有过重的功利性。二是人们在校外经历着大量社会实践,对品格锤炼、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稳定和发展,但由于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升学率成为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尽管国家持续进行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由“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教育要从追求规模、数量转变为质量和内涵。对于普通高中而言,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追求统一的标准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多样化办学应是普通高中的基本特征。归根到底,普通高中教育问题的解决,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好准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改什么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标准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学科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由此也必然带来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评价的变化。
一是课堂教学方式要改。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传统的讲授法是可以应对的。普通高中新课标最突出的变化是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概念,即把学科知识、能力、价值观念、品格要求综合呈现,突出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由此也必然带来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的较大变化。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在学生素养形成中的育人功能,教学内容上更加突出知识的结构性,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突出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评价方面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课堂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靠传统的知识灌输、刷题显然是解决不了的,因而促进知识结构化的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项目式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情境式教学也必然成为高中课堂教学重要的方式。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要改。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规定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选课走班”就成为普通高中必然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满足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如何管理好行政班和教学班,成为学校管理新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资源有限采取设置几个类型、几种套餐的方式应对,从长远看,这与课程改革倡导的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学校的设施设备、资源建设、管理水平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是考试评价要改。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一致、配套的综合改革。其中,考试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新高考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是学业水平纳入高考并实行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覆盖除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外的所有国家课程科目,选择性考试是在落实共同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学习修习情况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自主确定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这样的设计旨在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基础上,再比较相对优势,从而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引导教学严格按课程标准组织进行。高考命题由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命题的背景更广、更活,更加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这样的命题导向下,课堂教学必须避免机械训练、“满堂灌”、大量刷题的方式。
三、怎么样落实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区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从学校、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部门来看,应着重关注和把握以下重点:
学校层面,要系统规划实施好学校的课程方案。首先是要有正确的办学目标,要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育人目标。要按照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传统特色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保证课程改革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其次是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并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特别是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理化生实验等课程,保障各科目教学规定课时,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第三是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一类课程。要让选修课程尽可能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尽早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学校的选修课程应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针对某一类学生,应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层面,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新课程育人目标升级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原有熟悉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科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不完全适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深研课程标准。教师的备课要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围绕教材,关注教材逻辑,这样就会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更不能围绕考试,关注知识点、答题技巧训练,忽视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忽视学科思想和体系的建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教学目标没有从知识维度上升到素养维度、没有将问题解决作为目标,学习目标不能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就说明教师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落实课标。二是要学会创新教学方式。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更易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利于素养的形成。促进核心素养的教学特征是倡导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基于情境,围绕真实问题解决,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特别是单元学习,是落实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传统教学不易形成学科大概念,而单元学习需要较大的主题和任务,学生就需要不断的、深入的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发展核心素养。三是要坚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认识好、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上思考、研究和改进,这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理想的情怀,要牢记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忘记了这个初心,教学改革之路就会走的茫然。
教育管理部门层面,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条件保障。新的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保证学校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合格的教师队伍,满足课程选择和分层分类教学。目前自治区高中教师的生师比虽符合国家标准,但考虑各地区差异,及年龄、性别、学科等因素,不少学校仍存在缺口,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要协调编制、人社等部门建立编制和岗位的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县域统筹、教师走教等方式,促进教师跨学校、跨区域合理流动,也可积极探索通过建立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选修课程教师缺口。其次是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配齐专用教室和场馆,保障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还需要足够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耗材等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第三是要有经费保障。新课程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施设备配置、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自治区高中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教学核心工作,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研部门层面,要打造好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高素质的教研队伍。教研员对一个地区的学科引领非常重要,教研员的理念思想正确才能保证学科教学改革的健康持续发展,反之教研员教学指导如果仍停留在关注学科知识技能、关注考试成绩上,则会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阻碍。教研员要积极参与引领课程改革,研究重心要由关注学科教材教法研究,逐步提升到更高的视角上来,增强课程意识,增强评价意识,增强育人意识,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加强对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当好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高参,指导学校和教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教研部门需要切实落实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强化教研保障水平,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教研专业队伍,为我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出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走得长远,取得实效。
基于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思考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牟占军
《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进入新阶段。《实施方案》是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国内21个省市先后梯次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对于加强自治区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科学精准选拔、深化教育评价,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充分认识高考综合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现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实际,不断优化招生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提高站位,放宽教育改革视野,充分认识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发挥着为国家选拔人才、为教育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以“为党为国选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使命,又一次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是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评价维度,准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更有力地践行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时代使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目标、原则、任务的根本遵循。自治区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一是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人才选拔培养的科学性;二是在知识评价基础上,增加能力评价、核心价值评价和学科素养评价等综合评价,将“一考定终身”的笔试分数评价转变为全过程评价,评价方式由单一到多样,评价过程由“时点”评价到“时段”评价,评价功能由检验性选拔到诊断反馈改进性选拔,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
(三)更全面地发挥了教育评价“指挥棒”这一导向作用
自治区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深入贯彻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一是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评价选拔模式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打破传统模式,补齐育人短板,引导和促进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转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以扩大选考、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引导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其育人模式改革;三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引导高校克服招生评价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树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单一的知识培养转化为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与破“五唯”同声相应,引导用人单位转变“重学历轻能力”“重业务轻政治”“唯名校”“唯学历”等片面选人用人倾向,引导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人岗相适为标准的人才使用机制。
二、多措并举,深化招生评价改革,深入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作为当前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并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重要途径,要以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主渠道为目标,加快制度化建设。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凝聚做好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价值共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要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分类招生的主渠道。
当前,自治区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或多或少还存在“认识不一致”“结构不平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多偏见”等多种问题。如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并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价值共识,对于做好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尤为重要。
一是要站在学生有收获、家长可期待、社会能认可的角度,强化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价值尺度,真正将能力本位评价作为关键特征与核心内容,将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分类考试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提高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权威性和外部认可度;二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全方位展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特色,扩大职教影响力,增进各利益主体对分类考试招生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了解度,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为广大考生自主选择成长通道提供更多可能;三是要积极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模式,充分吸纳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诉求和建议,兼顾不同群体的获得感,凝聚做好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价值共识。
(二)以科学评价为重点,建立与普通高考等值同效的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一是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为依据,以与普通高考结果等值、地位等同、知识类型等价为目标,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和成长体系,建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积极探索职业本科及更高层次的分类招生模式,打通中职、高职与本科各层级职业教育壁垒,按照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形成完整延续的职业教育分层分类考试招生评价体系,解决学生单纯依赖高考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局限性,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
(三)以解决关键问题为抓手,做实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制度安排
职业教育分类招生考试作为服务于职教类型特点的考试招生办法,在生源群体选择、考试内容和形式安排等环节,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从关键问题入手,做好分类考试招生的制度安排。
一是对复杂多样的生源群体,从制度层面进行统筹考虑、综合设计,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及具有相关免试资格人员等不同生源群体,分别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与办法,确保不同群体在不同考试途径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实现公平而高质量的分类考试,解决好“怎么分类”的问题;二是不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结合专业特点,从试题命制依据、考试内容、技能考核比例和形式等方面对考试作出框架性规定,在评价方式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把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技能考察”“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上,在考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潜质和职业能力,解决好“考什么”的问题;三是在传统纸笔测试基础上,增加以操作形式为主的技能测试,做好技能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大标准化考场建立、考务人员培训及操作细则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解决好“怎么考”的问题。
三、聚焦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依托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自治区教育战线将在优化人才选拔、深化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维护教育公平方面迈出新的一步,同时也将面临诸多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继续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指导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聚焦评价改革,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明确学校评价重点和努力方向。从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打破分数禁锢,充分挖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各层面、各环节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特别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优势,重点在专业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下实功夫,逐步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体系。
二是健全教师和学生质量评价标准。聚焦教师能力发展,加快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综合素养,重点突出其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化培养。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为标准,以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评价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方法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和人文情怀等综合能力。
三是扩大行业企业参与人才评价。会同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不断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毕业生质量考评制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多元评价办法。
四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建设要做到“四个必须”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校长 王维真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作为第五批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2022年新高考和新教材在内蒙古自治区落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积极组建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精神,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育人特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现对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课程建设方面谈谈本人的理解
一、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实现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实际情况,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突出基础性;其次,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选择性,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适应不同类别和个性化的学生,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志向学生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为例: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通过对学校70多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梳理,提出了与育人目标“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个性优良”相吻合和的课程建设目标——面向全体,分层推进,注重基础,鼓励拔尖。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发展课程三层课程体系。现在,正在优化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学校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学校课程建设必须深化学校特色建设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鼓励学校依据学生情况、所在地区和学校特点开发更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选择性课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新课程理念,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关键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培育,推进高中特色内涵化发展,并以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不断深化学校育人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为例:在选修课程方面,已形成的《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课程体系基本框架》中,拓展课程和发展课程是学校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而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彩、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正由“量”的发展转向“质”的跨越。
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顺利进行,必须保障有力。
(一)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和各学科课程指导小组,规划、领导和监控学校的课程建设,形成课程建设的核心。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设计、实施和调整的多个课程改革项目,成为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坚。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观念、新的策略和新的制度与之相适应。学校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鼓励创新,积极研究,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增加资金投入
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加大投入,保证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经费支持,加快研究型实验室、功能教室和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物质保证。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指导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建立专家培训和自我研修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教科所、教研中心建立联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
面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必须对政策解读、教师储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来源:内蒙古教育发布
-
2024-09-24
爱无疆!小伦敦外教为特教孩子送祝福
“很高兴再次见到孩子们。也感恩各位老师把这件慈善事业做到今天,希望你们继续坚持下去,让这些特教孩子们尽快恢复健康!”9月24日,在内蒙古小伦敦教育外事办主任谷俊的带领下,May、V...
-
2022-06-06
《语墩墩》第五期:“端午节”
6月5日18:40,《语墩墩》第五期节目正式和观众见面。《语墩墩》是内蒙古小伦敦英语学校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制作传播中心联合打造的一档大型少年儿童语言类节目。《语墩墩》第五期主题为“端午...
-
2021-12-10
【高考】关于重新下载打印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健康情况承诺书》的公告
因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美术、音乐和编导)专业统考(笔试)考试时间调整为2021年12月23日,请各位艺术类专业统考考生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网址:https://www.nm...
关于我们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